學生們 辛苦了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18/09/2025

施政報告2025|直資校可申加大取錄非本地生 推廣DSE國際認受性

  (香港01. 17-9-2025)

特首李家超昨日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把四年來的題目做一個對比,可見一些端倪:2022年的題目為「為市民幸福為香港謀發展」,2023年「拼經濟謀發展民生幸福」,2024年「齊改革發展民生未來」,2025年「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單看這幾年的重疊字,可以看出重點由著重民生、幸福、發展,到如今著重改革與未來,而今年的新字眼,就是「發揮優勢」。究竟香港有那些優勢可以被發揮? 從施政報告來看,著墨於教育的部分不少,香港的專上學位是否香港的優勢之一?

施政報告指將於26-27年放寬自資收生的限制,大學非本地生限額將增至50%;加大直資學校取錄持學生簽證的非本地學生,容許直資學校申請上調班數及每班學生人數;透過不同國際和內地教育展覽和活動,推廣中學文憑試(DSE)認受性。這樣做作為家長應該會有擔心及疑問,香港學位的競爭會否比從前更加激烈?尤其是傳統名校、私校、國際學校。此外,政策鼓勵內地及國際學生來港讀書,並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教育樞紐,最終會否只吸引單一的國內生來港,令香港教育的模式被國內的文化感染,亦影響教育的多元性? 香港的經濟由以往靠賣地、貿易等,到現在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會否令香港轉向「教育產業化」,藉學位吸引外來人口與資金? 學童自殺年齡有下降的趨勢,小學的呈分試影響著升中派位,學位難求,家長們都希望子女入到理想的中學。可是,去年的升學專家都提醒家長選學校時要保守,不宜進取,原因是國內專才的子女也是競爭者。施政報告為應付兒童精神健康的問題,把「三層應急機制」擴展至小四至小六試行,這又是否治標不治本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