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真正的創作者? AI產物的版權爭議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4/05/2023

人工智能(AI)在某些專門工作上的應用引起了不少討論,由於它比人類更準確和快速,它會否取代人類,成為了其中一個討論的焦點。自2022年11月ChatGPT,即聊天生成預訓練轉換器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面世以來,它有能力於短時間內綜合資料,有條理地用人類的文字寫出像樣的文章,它開始讓人擔心AI會否即將取代人類,擔任知識型的工作,包括需要創作力的工作,如:撰寫小說、平面設計或作曲填詞等藝術工作。

而事實上,暫時來說AI是可以幫助人們執行創作工作,但概念、數據、風格等是源自於網絡上的數據,如真人寫的文章、真人藝術家的創作等,若果AI程式要生成作品,便要輸入很多很多原創作品,過程中AI會被調校、訓練,那麼它所生成的作品,版權到底屬於誰,自然會引起很多爭議。

機器創作也有強弱之分

在一般的情況下,人類會透過工具去完成作品,所以,如果AI作為人類的工具,在創作過程中人類是高度參與的話,那麼有關的AI工具是「弱AI」(weak AI),由其生成的作品能被當作知識財產兼且受到保護,版權應屬於使用該AI工具的創作人。但相反,如果作品是由「強AI」(strong AI)獨立創作,「人」在過程中的參與極低,作品便會失去版權、不受保護,並且任由公眾使用。[1]

明光社

一位使用AI創作圖像的創作人Stephen Thaler博士,於2019年首次為他用AI創作機器生成的圖像A Recent Entrance to Paradise申請版權,但美國版權局(USCO)認為「只有人類的創作」才能獲得版權保護。後來,Thaler博士認為局方的判決違反了美國憲法並提出上訴,再次為其作品申請版權,局方於是接納有關圖像是由名為Creativity Machine的AI,受僱於Thaler博士創作而成,但這幅生成作品的版權仍是不受保護。[2]

而在Thaler博士個案的判決書中,有提及美國現行的版權法只保護「腦力勞動者的成果」,那是由「人腦創作出來的」,這表示作品如要受到版權法保護,就必須由人類創作。

能否預視生成作品成關鍵

網海中已有許多AI程式,現在試著以Midjourney這AI程式作為討論例子,有關資料及案例都來自網上。Midjourney是一個由美國獨立研究實驗室開發的AI程式,用戶可以通過Discord這個免費網絡實時通話軟件,或直接在Midjourney網頁的介面,用文字來命令AI創作。由於它利用了在網絡爬取的50億張圖像來進行訓練,[3] 故部份作品引起了一些版權爭議及個案重審。

明光社

美國版權局曾經重新審批圖像小說Zarya of the Dawn的版權,該部作品由卡什塔諾娃(Kristina Kashtanova)撰文,再由Midjourney按照文字提示生成插圖。美國版權局曾批准卡什塔諾娃的著作權申請,但由於她申請時沒有提到使用了Midjourney生成小說中的圖像,所以局方隨後稱要重新考慮其版權登記的申請。結果在2023年2月,局方指該小說的文本和圖像編排可以獲得版權保護,但圖像就不能獲得保護,卡什塔諾娃也不會被認定為圖像的創作者。

另外,有一點值得大家注意,就是現時Midjourney用戶不能準確預測它輸出的結果,可以說結果是隨機成份為主,而作品則是AI工具自動生成,但如果日後藝術家能對AI工具施加「創造性控制」,可以預見到產出的內容,美國版權局就明確表示了這會令相關作品得到版權保護。[4]

AI的訓練素材受版權保護

Midjourney於網上取用了50億張圖片來進行訓練,另一AI繪圖軟件Stable Diffusion(SD)卻因為涉嫌使用受版權保護的圖庫圖像而被指控侵權。圖庫網站Getty Images指控擁有SD的公司濫用了超過1200萬張Getty Images圖庫中的圖像。由於SD生成的圖像都有Getty Images圖庫中的特殊水印,相信是因為AI系統誤認為該款特殊水印為「重要元素」而生成有水印的圖像。[5] Getty Images指控該公司「非法複製和處理數百萬受版權保護的圖像」,以此來訓練AI模型。[6]

而實在不同的藝術家,不論是攝影師或畫家,他們的「風格」都是他們的重要資產,而如果任意將他們的作品倒入機器中,又任意使用他們的畫風,並且不向藝術家作出補償,有人指這種做法極不尊重,亦可被視為是「偷竊」舉動。

但另一邊廂,亦有人稱之為「合理使用」,因為AI不是直接儲存圖片,而是從眾多的圖片中抽取空間及顏色分佈等數據,作歸類學習,及後再用這些數據產生新的圖像。[7] 這種做法是風格的模仿,而並非抄襲作品。同類的情況就如梵高的油畫《星夜》,其繪畫手法被其他人學習,並用於繪畫其他的夜景。這是「抄襲」還是「創意地重組生成」,就見仁見智。

如何面對AI的蓬勃發展

眼見愈來愈多投資者及科創公司投入資金和資源發展AI,而AI也將會愈來愈成熟,無論是生成的圖像、文章、音樂……面對這種趨勢,人們如何自處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應該當它是洪水猛獸還是學習如何使用、駕馭它?不同的心態,可能會使人們有不同的結局。

明光社

想到了2022年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數位操控攝像」(digitally - manipulated photography)類別比賽的優勝者,這位美國人名叫Jason Allen,他使用了Midjourney,花了80小時去不斷改變輸入的詞匯來調整生成品的顏色和感覺,過程中AI產生了900多張迭代圖片,才做出了他認為理想的圖片。及後,他再把這圖片放入Adobe Photoshop調整,才做出冠軍作品《太空歌劇院》(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Allen在參賽時直言不諱指這作品是以Midjourney作為創作工具,但並沒有人追問細節。雖然旁邊仍有許多人質疑藝術是否已「死亡」,又有人要求Allen公開道歉,但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他認為自己沒有違規。而他只是在創作過程中使用了AI,也有再用其他工具去修正和改良作品。而其中一位評審也表示Allen「擁有一個概念與畫面,並把它化為真實,這真是一幅很美的作品」。[8]

或許我們應該去想如何可以有效地使用科技,包括AI,去使我們生活得更便利、安全,以及如何透過科技去表達我們心中所思所想,使它們成為我們的助力,而非敵人。當然,我們亦要顧及即將受影響及可能會被取代的人,也要幫助他們(或我們自己)提升能力去應用AI,以免被AI取代。

(本文原載於第150期〔2023年5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1] 方展策:〈AI創作未必有版權保護!著作權應歸屬用戶?AI?還是無主之物?取決於人類參與度強弱〉,經濟通,2023年3月10日,網站:http://www.etnet.com.hk/www/tc/lifestyle/digitalnewage/larryleung/83392(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6月5日)。

[2] Eric Chan:〈美國政府拒絕為AI生成藝術品提供版權保護〉,engadget中文版、yahoo!新聞,2022年2月22日,網站:https://chinese.engadget.com/us-copyright-office-art-ai-creativity-machine-080058839.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6月5日)。

[3] 劉偉良:〈數據科普|跨越次元:GPT-4與Midjourney 5 共織生成式AI新紀元〉,《am730》,2023年3月31日,網站:https://www.am730.com.hk/生活/科技/數據科普-跨越次元-gpt-4與midjourney-5共織生成式ai新紀元/369157(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6月5日)。

[4] 〈美AI創作小說圖像無版權保護〉,《文匯報》,2023年2月25日,網站:https://www.wenweipo.com/a/202302/25/AP63f92010e4b03b588d8f0c3f.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6月5日)。

[5] 〈指1200萬張圖被濫用 Getty Images控AI企業侵權〉,《文匯報》,2023年2月25日,網站: https://www.wenweipo.com/a/202302/25/AP63f9200ee4b03b588d8f0c3e.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6月5日)。

[6] 〈藝術家興訟 防止AI軟件「剽竊」創意〉,大公文匯.電子報,2023年4月2日,網站:https://www.wenweipo.com/epaper/view/newsDetail/1642234748418002944.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6月5日)。

[7] 梁嘉欣:〈AI版權大戰|藝術家告Midjourney侵權惹爭議 是拼貼或合理使用?〉,《香港01》,2023年1月18日,網站:https://www.hk01.com/藝文/858698/ai版權大戰-藝術家告midjourney侵權惹爭議-是拼貼或合理使用(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6月5日)。

[8] 樂羽嘉:〈用Midjourney、DALL·E等AI人工智能產出的繪圖,算不算自己的作品?我有著作權嗎?〉,天下雜誌、104職場力,2023年3月8日,網站:https://blog.104.com.tw/can-ai-art-be-copyrighted/(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