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侍
各盡其職
為窮人引路同行的教會
每年10月17日 是國際消除貧窮日,根據香港政府公佈的貧窮數據,2020年貧窮人口,在政府一些扶貧政策介入之前,達到165萬3千人,按年大增16萬2千人,貧窮率是百分之23.6,兩者都是2009年有紀錄以來最高。 而在香港貧窮線的定義是住戶的收入在所屬人數組別的入息中位數的一半,在2020年,一人家庭的每月收入如果少過4,400元,五人家庭少過2萬元就是低過貧窮線了。當然,貧窮是一個相對的問題,香港作為一個相對富裕的大都市,不會出現餓死人的情況,不過,生活得很艱苦、特別是居住環境狹窄和衛生環境惡劣的情況就肯定存在,我們無法消滅貧窮,但應該致力減貧和扶貧。
斜槓事奉並非年青人的專利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每年都會做一項調查和舉辦相關的研討會,今年主要講斜槓事奉,研究新一代基督徒的事奉觀和實踐情況。提起斜槓,大家可能想起一些不會只是做一份工,而是按著自己的興趣和專長有幾份、甚至許多份兼職或者自由工作的年青人,因為現代的年青人喜歡追求個人的滿足感,過比較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想受困於一份固定的工作,亦不喜歡在工作上受太多的限制,特別是受上司的束縛。不過,今次的調查和研討會所討論的斜槓是指事奉而不是工作,我們針對的主要是今時今日基督徒對事奉的想法和態度,包括他們有沒有在教會以外參與事奉、或者自發地用自己的恩賜和渠道去事奉,當中有幾點發現和觀察很想和大家分享。
首先,斜槓事奉並非年青人的專利,不少受訪的中年或年長的信徒,原來都是在教會以外有不同的事奉的,特別當他們已經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加上豐富的經驗和人際的網絡,以及當他們的子女已漸漸獨立自主,毋須再依賴父母,於是他們就有更多的空間和能力去參與多一些外界的事奉,傳統上他們可以成為不同學校的校董、機構的董事和顧問、培訓活動的導師。不過,今時今日,可以發揮恩賜的機會更多,因為無論是製作動畫;詩歌音樂分享;發表文章、勵志的訊息和小品、甚至教學片段等等,都可以一手一腳完成,毋須其他人或昂貴的器材協助,要斜槓事奉比以前容易。
四面受疫,卻不被困住——堂會及機構在疫情下面對的需要和事奉機遇
面對疫情的變化起伏和社會的困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街坊、一些正接受服務的受眾以至教會的弟兄姊妹,都有迥異的需要,教會及機構可以如何回應?2022年2月22日,本社舉辦了「明光社25週年呈獻系列:四面受疫,卻不被困住 ——堂會及機構在疫情下面對的需要和事奉機遇」網上講座,邀請了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歐偉民博士、
疫情不能困住愛鄰舍的心
一波又一波的疫情每每教人措手不及,特別是對基層人士來說,原來的生活已經十分艱難,疫情下的種種政策無疑是讓他們生活的擔子百上加斤。
四面受疫 卻不被困住
教會在疫情下所遇見的機遇
疫情之下,政府對宗教場所的限制愈來愈嚴苛,甚至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教會只有受薪同工才能進入,教會在這段期間可以有甚麼機遇,即使四面受疫,仍不被困住?明光社於2022年2月22日,舉辦了一次網上講座,當晚的分享嘉賓包括了香港基督教會宣道堂堂主任陳淑娟牧師、宣道會屯門堂甘晨智牧師及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歐偉民博士,他們分享到教會在疫情下的機遇,以及面對的困難。
行動比嘴巴更誠實
要生存,就必須要有某種信心、某種信念,否則每一天都會活在無盡的懷疑與苦惱之中,而我們每天生活中的行動,正正就是反映我們的信念,活出我們最基本的價值觀。
疫情下發光的生命
編輯﹕謝芳
「我們雖然四面受壓,卻沒有壓碎;心裡作難,卻不至絕望,受到迫害,卻沒有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我們身上常常帶著耶穌的死,好讓耶穌的生也在我們的身上顯明出來。我們這些活著的人,為耶穌的緣故常常被人置於死地,好讓耶穌的生也在我們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 《聖經新譯本》〈哥林多後書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