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知道的決定時間
三個免費電視牌照的申請至今已三年了,但仍然遲遲未有進展,對於申請人及公眾都是難以接受的事。其實批准也好,否決也好,也應該有一個決定。需要三年以上去作一個決定,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三個免費電視牌照的申請至今已三年了,但仍然遲遲未有進展,對於申請人及公眾都是難以接受的事。其實批准也好,否決也好,也應該有一個決定。需要三年以上去作一個決定,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近日有報道指《南方周末》(下稱《南周》)新年特刊中的元旦獻辭被大幅刪改後刊登。其後《南周》於微博發文指並非受到干預,但其部分員工得悉後,卻聯署指《南周》官方微博已被收繳,他們並同時發起罷工抗議。而在週一(1月7日)早上更引來過百名民眾到報社獻菊花及舉紙牌聲援。
特首選舉雖然曲終人散,不過,傳媒在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卻仍然值得我們反思。傳媒既是打手,又要公正報道;報章受老闆操控,但記者卻要在愈來愈窄的新聞自由中找到自己的空間;編輯收到四方八面的黑材料,既須要核實,但又要在競爭白熱化的傳媒戰中不會「輸新聞」……如此糾纏的傳媒問題,該如何解讀?明光社早前便舉辦了「謠言止於傳媒?特首選舉報道亂象」傳媒通識教育研討會,邀請四位講者分析傳媒亂象。
近日城中鬧得熱哄哄的,是有關《2011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引起的風波。大眾如此強烈的反應,是因為大家「發現」條例在打擊網上侵權活動之餘,並沒有豁免現時流行的二次創作,於是當大家利用一些圖片進行「惡搞」時,也有機會被起訴。
當傳媒成為老闆的工具,傳媒生態便被嚴重扭曲,令人遺憾的是業界一直以來只將政府作為箝制新聞自由的最大敵人,卻忽視傳媒老闆在興風作浪的危險。而更令人遺憾的是記者敢於挑戰任何人,包括特首、高官、議員和大地產商,卻不敢違抗他們的老闆。
特首候選人唐英年在選舉提名前被揭發其住宅涉及僭建,電視台、報館即出動大型吊臂車(俗稱吊雞),把記者吊到兩三層樓高,然後從高位拍攝和採訪現場實況。
早前香港政府新聞處向外間發佈了一張行政會議的照片,聲稱是特首曾蔭權與行政會議成員首次在新政府總部開會的大合照,但後來被傳媒揭發該照片為一張五合一的合成照。政府解釋,因為不想使用廣角鏡而令官員的樣子變形,所以唯有拍下五張相片再合為一張。
最近有幾件事都令大家十分關注香港的新聞自由會否受到影響,包括警方如臨大敵地阻礙示威者表達意見和傳媒的採訪;政府更多以官媒發放消息代替容許記者現場採訪;亞洲電視懷疑有高層向新聞部施壓,令未經證實的前國家領導人死訊出街,以及在財經新聞節目內出現疑似廣告的有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