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文化

自拍、直播者的自我形象與感覺

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教育及行動)
23/07/2018

大家是否喜歡自拍呢?在自拍及分享的過程中,你的感覺如何呢?當中的開心和滿足是來自自己覺得相片拍得很好?來自別人按讚或文字回應?這些網絡互動又能否滿足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需要呢?

與青少年在手機文化中同行

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
19/04/2017

在網絡時代的今天,手機與我們可以說「密不可分」、「形影不離」!隨著智能手機的功能及應用愈來愈廣泛,由與人溝通、處理工作事務,至上社交網站、即時通訊、網購、找資料、找地點、煲劇、看新聞、聽音樂、玩遊戲…甚至起床或提示吃藥的鬧鐘,都設定在手機應用程式內。人們已視手機為私人助理、解悶良伴,以及接觸世界的主要溝通工具。

轉傳訊息的道德責任

歐陽家和
明光社項目主任
31/08/2017

近日,澳門兩位長者於「天鴿」來襲時,轉傳「筷子基某停車場發現五具屍體、當局封鎖消息」的訊息到不同的即時通訊群組和私訊中,當地政府以涉嫌觸犯「侵犯行使公共當局權力之法人」罪之名,拘捕他們。

網絡溝通與性陷阱

張勇傑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0/07/2017

警方在2016年12月搗破一個跨國跨境「網上情緣騙案」集團,拘捕14人,案件涉及73名香港女子,被騙款項共5,800萬元。除了金錢損失的案件外,還有無數涉及性關係的網絡騙案,事主一往情深的付出,可惜遇上專業「玩家」,發生性關係後就一走了之。「網上情緣騙案」的受害者以女性為主,「網上勒索案」的受害者則以男性為主。

不應被手機影響生活及家庭關係

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5/05/2017

由本社與數個教育界、家長教師會及社會服務團體組成的「關注傳媒對青少年影響聯席」於2016年10至11月進行了「手機文化對青少年影響調查」,成功訪問了近1,000名中學生及青少年。

手機文化對青少年影響調查報告

關注傳媒對青少年影響聯席

手機文化對青少年影響調查報告

下載報告

「關注傳媒對青少年影響聯席」由多個教育、宗教、家長教師會及社會服務團體組成,為青少年能夠有一個免受不良傳媒資訊影響的健康成長環境而努力,,自零二年開始,我們每年均推行香港傳媒生態調查,以反映教師、社工、家長及中學生對傳媒各種問題的意見。2016年10-11月,進行了有關手機文化對青少年影響的調查,成功訪問了近一千名中學生及青少年,希望能反映他們使用手機的情況(有效問卷為992份)。

 

關注傳媒對青少年影響聯席 營造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環境

創新加上安全才是王道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0/10/2016

很多人都意想不到一個相對安全的品牌廠商,它所出產的一款旗艦手機,會接二連三發生爆炸事件,並且威力足以摧毀一部吉普車,手機竟然變成手榴彈 !這款手機在2016 年 9 月初發售後不久,便發生數十宗電池爆炸事故,不同地方的民航處甚至禁止乘客在機艙內啟動這款手機、進行充電,或是放進寄艙行李內。這款手機不但在天空「禁用」,在美國有一些交通工具中,也受到相同待遇。

離開「凡事都可行」的魔咒

─— 褪網信仰反思
歐陽家和
明光社項目主任
19/03/2015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這句「萬能Key」,多年來都是不同教會、機構提醒大家網絡世界的危機,要小心使用互聯網的絕頂金句。因為這金句夠百搭,易解易用,既不會得罪人,又可以將訊息帶出。但在應用時,若淪為禁止人上網的「教條」,未免將聖經過於簡化。

在世界中心自拍—網絡自我分享

黃仲賢
明光社項目主任
19/03/2015

 當你走到世界的中心,山嶺的高峰時,你會第一時間做甚麼?當然是自拍,然後放在社交網絡分享。為了令相片更易「呃like」,就算要站在更危險的邊緣,用上更多時間修圖也在所不惜。但在處理這些事情的時候,山上的風景,你又看到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