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歧視性小眾──社工的培訓及資源

傅丹梅   |   明光社副總幹事,註冊社工
24/03/2016

回應《消除歧視性小眾諮詢小組工作報告》系列四

 

《消除歧視性小眾諮詢小組工作報告》(下稱報告)亦建議為前線工作員及社工提供培訓,本文主要探討提供培訓及資源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培訓資源必須清晰定義性小眾及性別

有社交媒體在性別一欄中提供56種選擇,可見性小眾的種類非常多,是次研究訪問了214位來自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性小眾(包括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後同性戀及雙性別人士);提供培訓資源必須先清楚界定何謂性小眾,以致將來製作教材及提供訓練時能達到一個可以管理的程度。否則,太空泛或太寬廣的性小眾定義,將令建議根本無法執行。

由於性別認同有一定的主觀性,因此,必須制定一套客觀的量度機制,否則必會引起很多爭拗,變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結果大家都有理說不清,對當事人、服務提供者及其他服務使用者都不公平。例如:假設有一名跨性別人士(男跨女)要求入住女性庇護宿舍,但由於身份證上顯示他是一名男性,於是,庇護宿舍拒絕當事人入住,這樣,庇護宿舍及其職員的行為會否被視為歧視?其他涉及性別分類的社會服務還包括營舍、宿舍、院舍、男女童院等等。性別定義不清晰可能導致服務提供者及使用者出現很多爭拗,甚至訴訟,因此,在制訂培訓資源時,應諮詢相關專業團體的意見,亦須平衡社會上其他人士的權利。報告的註腳81指出「性別認同」一詞在不同司法管轄區的法例有不同的定義,而有關定義似乎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觀性。雙性別人士應界定為男性抑或女性?是否由當事人自行決定?抑或按身份證明文件?也必須釐訂清楚。
 

對培訓資源內容的期望

報告建議交予獨立機構負責製作教材及提供訓練。筆者認為負責製作教材的獨立機構,在同性婚姻及立法禁止性傾向及性別認同歧視等問題上不應帶有立場;而教材內容仍需要小心篩選,必須是客觀且屬資訊性,目的是增進社工對課題的認識,以及協助他們處理涉及性小眾的個案。猶記得香港多年前有關國民教育的爭議,相信大部份香港人原則上都贊成學校可以教國民教育,讓學生認識祖國,問題出在一些教材的內容有所偏頗,令人擔心是「洗腦教育」。同性戀及性別認同議題也是非常複雜及具爭議性的,假如屆時推出的教材資源內容偏頗,教授一些沒有科學及醫學證據的內容,如同性戀是天生及不能改變的。那麼,這套資源將變成洗腦教育的同運版,政府需汲取推行國民教育的教訓,在撰寫教材時必須先諮詢不同服務團體及服務使用者的意見,將不同觀點放進教材內,使受訓者能更全面及客觀地了解性小眾的需要;各種服務對他們的幫助及成效;以及不同持分者的看法。

平機會於2015年曾資助香港教育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助理教授郭勤博士,進行一項有關「同性/雙性及跨性別中學生在校園遇到的騷擾和歧視經歷」的研究,該報告第4.2.2.1提及有一名家長表示孩子看見學校懸掛「我們堅持一夫一妻,一男一女,一生一世」的橫額感到非常焦慮不安,連續幾個月失眠,因而認為這是不安全的學校環境。假如安全校園/環境的定義是要求學校為了避免令同性戀學生感到不安,而不可以宣講或懸掛辦學團體所相信的信念及價值觀,這便過度干預學校的教育自由。若培訓資源不夠中肯,將這類情況亦視為歧視個案,納入社工的訓練,要求學校不可懸掛這類橫額,只會為學校帶來更多不必要的爭拗。
 

對提供培訓的機構的考慮

報告第28頁3.10(b)指針對培訓在不同情境下應對性小眾服務使用者的技巧,例如在學校為性小眾學生提供輔導。在這方面,以往社福界也有相關的培訓給予前線社工,只是效果未如理想,原因是同運團體不能接受不符他們立場的輔導方向。例如:2011年6月17日同志團體到社署抗議邀請康貴華醫生為社工提供「輔導同志青少年」的訓練,內容主要是培訓社工如何關懷及輔導同志青少年,在會場外抗議的同志團體卻連案主自決的自願轉變亦反對,堅持指控康醫生提供的是拗直治療,並去信香港社會工作註冊局投訴,要求懲處負責邀約講員的社署總社會工作主任李張一慧,幸好註冊局負責的兩位成員認為李女士沒有犯規,故不會作紀律聆訊。事實上,社署於邀請康醫生之前,已邀請同志團體為社工提供訓練,邀請康醫生是希望前線社工可以聆聽對同性戀課題的不同觀點。可惜,活動未開始前同志團體成員已到場抗議,幾乎令活動要被迫終止。希望日後負責培訓的機構,容納不同觀點及讓不同持分者參與,以學生為本或以服務使用者福祉為本,因應他們的需要提供適切的輔導服務,包括容許服務使用者可以有自願轉變的可能。
 

對培訓資源的推廣方式

當培訓資源製作完成後,當然希望業界能使用,提高社工對性小眾的敏感度,達到消除誤解及歧視的目的。可鼓勵有開辦社工課程的大專院校,採用這套資源,但亦必須尊重每間學院的自主性,由各學院自行決定教多少及何時教,可以是選修科目,不一定要教整套資源的內容,亦可鼓勵社福機構使用,但不應強制要求所有社工及專業人員參加,更不應將之納入取得專業資格前的必修課程或新聘人員的入職培訓,以及作為指定的持續進修課程。不客觀的教材往往比沒有教材可能帶來更多的問題。反對歧視其中一個重要態度就是尊重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