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是找藉口的萬能key?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4/04/2015

網絡術語有「萬能key」一詞,所指的是那些很容易被套入其他圖片、影片或音樂等的人物或物件。經過二次創作後,那些圖像可以達到挖苦別人或純然引人發笑的效果。經典例子有紅軍長征組歌,自2010年開始便被瘋狂改編;即使到了2013年,網友還對它念念不忘,甚至有紅軍PSY-Gentleman版本及套入進擊的巨人配音的「進擊的紅軍」。網民曾說:「從MJ到動漫,沒有紅軍不能唱的歌。」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及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針對1973至2009年間曾涉嫌猥褻兒童、性騷擾和強姦等罪行的21,566名罪犯進行一系列調查。結果發現,若其親兄弟或父親曾有性侵犯的記錄,這類男性的性侵犯犯罪機率比普通人高出四至五倍。研究人員措辭非常小心,否認已經找到所謂的犯罪基因,只表示遺傳因素有實質的影響,可以增加這類男性的犯罪風險。但遺傳因素其實只佔40%,其餘60%則與個人或環境因素有關。

遺傳因素或基因雖然可以增加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可能性,但後天因素也極其重要。法庭的精神科醫生同意基因或會影響個人的行為,但亦清楚表明性侵犯的犯罪者不能因此而否認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無論有否「犯罪基因」,犯罪者也不能以此成為脫罪理由。

人類的行為受基因影響,然而分別借用法國哲學家Pascal及明朝的薛瑄的說話:「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及「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倫理而已」來看,人的尊貴獨特之處在於人有思考、著重人倫道德,以及有選擇道德的能力,即使「天性」使然,人仍有能力作出明智及正確的決定,而不受其「動物性」影響。

因此,即使有人宣稱已找到「出軌基因」AVPR1A,又或是提出基因決定人是否喜愛學習、基因決定人是否抑鬱等,這並不代表人一定要屈服於基因之下,任由它掌管自己的命運。畢竟,上述所提及的基因儘管會增加人劈腿、懶散與抑鬱的可能性,人仍可以選擇不劈腿、努力讀書及生活快樂,雖然會比一般人辛苦,卻是有可能發生的。

或許基因決定了我們以甚麼形態及生理特徵存在於世上,但卻不能決定我們的所有行為,更不能成為人無法作出正確倫理抉擇的借口。
 

曾經刊載於: 

《成報》 24/4/2015